"璀璨中原 老家河南" - 中原瑰宝在英国伦敦璀璨绽放
- Published: Friday, 23 February 2024 15:11
2024年河南非遗文化英国展酒会暨新春联欢在伦敦成功举办
【全英河南同乡网消息】2024年2月10日,农历甲辰龙年大年初一,由全英河南同乡联谊会暨英国河南商会联手河南大学英国校友会主办的“璀璨中原,老家河南”2024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英国展”,在伦敦Firepit Art Gallery & Studio开幕。本次展览展期两周,从中国新年大年初一开始,持续到正月十五向观众免费开放,至18日已经有近万余人次欣赏了展览。
2月18号周日,农历大年初九,主办方隆重举行非遗文化展会招待酒会暨新春联欢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英国大使馆相关领导、英国当地政、商及文化人士、旅英河南同乡旅英河南同乡及英国各地华人代表欢聚一堂,约300余人共庆新春佳节。由河南省有关方面和河南企业提供的春节礼品,让每一位来宾都获得了一份龙年大礼包!
全英河南同乡联谊会会长王秋蕙女士代表全英河南同乡联谊会暨英国河南商会向来宾致以节日的问候。她说,河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把河南的非遗文化产品带到英国展览,目的是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及经贸合作。她还表示我们一定要做好“河南故事”的传播者,并欢迎中外友人到河南观光旅游。也特别感谢河南省侨办和侨联及河南大学等鼎力支持。
中国驻英大使馆王滨滨主任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感谢旅英华侨为促进中英交流往来做出的贡献,并鼓励大家继续做好中英文化交流的使者。画廊馆长Marcus讲到,今天的画廊充满著浓厚的中国文化的气氛。
莅临酒会的有中国驻英大使馆林钰彪领事、前谢尔伯恩大主教及剑桥CCCW中心研究员金斯博士、Knight Dragon地产公司品牌营销经理Jodi女士、Firepit艺术馆馆长及驻馆首席艺术家Marcus先生、英国河南商会会长常明祥先生以及剑桥大学理查德·里夫博士,《欧洲时报》和其他媒体的代表也应邀出席招待会。河南籍的旅英女高音歌唱家王蓓蓓也专程为酒会演唱了歌曲《我爱你中国》和即将在伦敦首演的歌剧《梁祝》的咏叹调,让大家久久的沉浸在对祖国的思念和美妙的歌剧音乐中! 刚刚在法国荣获绘画金奖的著名旅日河南籍画家吕娟女士也专程从巴黎赶来对活动的大力支持,并现场向观众介绍她的书画作品。全英河南同乡联谊会暨英国河南商会的部分常务副会长及副会长也出席了酒会。
本次展览旨在通过展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海外朋友们在伦敦就能领略河南非遗文化的风采。展品包括北宋官窑、汴绣、拓片、剪纸及老照片等,这些来自中原的手工艺品是部分河南非遗文化技艺的代表,也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历史传承。 嘉宾们兴致勃勃参观了展览,精彩纷呈的河南非遗展品:北宋官窑、汴绣、拓片、剪纸及老照片等引起了参观者的浓厚兴趣。
展览的策展人,河南大学英国校友会代表及全英河南同乡联谊会常务副会长王雷表示: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让更多海外朋友了解河南非遗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希望能够为海外华人和国际友人们提供一个初步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促进中英文化交流与合作。”
本次展览的承办方为Cambridge Heritage International和河南大学文化产业基地有限公司,指导单位是河南归国华侨联合会,合作伙伴为英国的Knight Dragon和Firepit Art Gallery,友情协助单位包括:河南一涵汴绣,河师大英国校友会,英国老常家烩面,英国王药师大药房,英国英王会计师事务所,英国博文律师事务所,英国思佳移民法律事务所,伦敦江湖餐厅,Transparente UK Ltd,CUBEL Culture & Education Liaison UK Ltd,佳佳食品,英中演艺协会,英国华人华侨合唱团,中国汇先医药和河南仰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赞助商包括中国南航,河南仰韶酒业,怀山堂生物科技,郑州炎黄福德食品。英国媒体合作伙伴为欧洲时报英国分社。
"2024璀璨中原,老家河南"河南非遗文化展的主题联展将于4月份在河南省省会郑州的河南大学郑州校区的陶瓷博物馆开展,更多消息,敬请关注!
全英河南同乡联谊会 供稿
老照片《时代·时光》
河南文化老照片展出
老照片《时代·时光》是来自马俨鹏摄影艺术作品,摄影家马俨鹏用多变的镜头、赤诚的情感,记录的中国河南南阳盆地乡村历史变迁史。众多压箱底的老照片成为乡村发展城乡记忆的窗口,既是时代列车的奔驰光影,也是时光之刃的能量延伸。
北宋官窑
公元1111年,皇帝宋徽宗创立了官窑。设置为:“朝廷置窑、内府制样、民匠造器、兵士供役”。主要目的是为皇家烧制礼器,以祭祀祈福之用,清代学者陈浏在《陶雅》中所言:“宋官窑者绝不经见,世人罕能识之者”。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御窑;是中国历史上由皇帝垄断的、没有在民间流通过的瓷器种类,被称为:“王者之瓷 社稷神器”。公元1125年由于异族入侵,北宋官窑窑址被毁,至今未被发掘,烧制技艺流入民间,历朝都有仿制。由于存世和烧造的时间较短,传世品极为稀少。七十年代高菊德在师传的基础上,以开封工艺美术试验厂为基地,烧制出大量的北宋官窑复烧作品。在此基础上国家于1980年立项,成立官瓷研究所,高菊德负责技术工作。90年代初非遗传承人王东霞师从高菊德,学习北宋官窑烧制技艺,致力于北宋官窑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北宋官窑从造型到纹饰、从胎釉到型制都有严格的要求,做工考究。纯天然矿石的选料,玛瑙入釉,精湛的烧制技艺,穷其奢华,不惜代价。依据徽宗诏敕编纂的《宣和博古图》为造型蓝本,讲究规格合乎法度。北宋官窑在艺术特征上,反对人为干预,反对人为修饰,不图不绘,不雕不琢,瓷无修饰,以釉质温润如玉,釉面开片自然流畅,紫口铁足,纹如鳝血为装饰,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的涂绘,体现了徽宗的文化智慧和崇尚道家的思想。
官窑是中国五大名窑之一,在中国陶瓷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中国陶瓷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代表了中国陶瓷的工艺精华,体现了中国古代杰出文人的审美品位,形成了中国礼教文化的传承符号。它在青瓷艺术上的成就享誉世界,也是中世纪我国文化艺术光辉灿烂的一页。北宋官窑以其施法自然、含蓄内敛、淡雅清秀的艺术特征,反映了宋代高雅的艺术品位,而被千古留传。
官窑:梅瓶
汴绣
本次展览中的汴绣作品由河南著名上市企业一涵汴绣提供,《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长卷风俗画,画卷之上人物繁多,形象生动、景象恢弘,生动记录了当时北宋汴梁都城社会各阶层的市井生活。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丰富的社会意义,画面艺术性与思想性达到完美的统一,不仅是北宋时期人类文明的见证,更是当代历史文化瑰宝。一涵汴绣十六年专业汴绣工艺传承,采用“反枪绣”绣屋瓦,用“悠针绣”绣毛驴,“席篾绣”绣车棚,“拉链绣”绣绳索,“滚针绣”绣河水,“蒙针绣”绣柳树等。以物象形的针法,精湛的汴绣技法,将诗情画意富有美感,繁而有序纷而不乱的《清明上河图》成功搬到搬到锦缎之上。
汴绣:《清明上河图》
拓片
拓片,指将碑文石刻、青铜器等文物的形状及其上面的文字、图案拓下来的纸片,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是使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拷贝出来的一种技能。本次展出了元代的龙马行天图,宋代的白鹿献花,明代麒麟献瑞,清代双龙戏珠,民国的13幅中州婚嫁图等多幅拓片作品。作者冯万朋为非遗嵩山传拓代表性传承人,郑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现任河南金石艺术馆馆长,艺术总监,登封市嵩山金石传拓文化研究会会长。
双龙戏珠
麒麟献瑞
中原婚俗是华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石刻拓本内容广博,题材丰富,线条生动,画风淳朴,在中国的考古、学术、美学中占有一定地位。反映了20世纪中期中原地区民问婚嫁风俗 讲述了从说媒、见面、换礼、订婚 过帖、做嫁妆、送好、夹毡、民乐队、迎娶、添香、上轿、送嫁妆、送女客、落轿、除邪、进门、骑马过里、撒喜钱、扒斗、拜天地、上头洗脸、换鞋、闹洞房、祝贺、三天回门、见娘等一系列结婚流程。该拓本原石共13块,现藏郑州汉石雕博物馆,其工艺精细、内容丰富、独具特色,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和收藏价值。
中州婚嫁图
剪纸
剪纸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商丘的非遗传承人贾艳梅自幼喜爱剪纸艺术,在继承老一代民间艺人剪纸特色的基础上,突破传统剪纸的平面模式,创新了“分层叠加剪纸法”,将绘画技法融入剪纸,运用染色、绘画、剪刻、折叠等技法,将数层剪纸叠加,凸显了三维立体感,是一种融合现代美术、浮雕等艺术手法的新型剪纸艺术,具有写实和浪漫特点,不仅丰富了剪纸的表现力,也使剪纸艺术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剪纸:传统脸谱
剪纸:百子图,清明上河图
朱仙镇木版年画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工艺品之一。作为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主要分布于河南省开封、朱仙镇及其周边地区。朱仙镇木版年画构图饱满,线条粗犷简炼,造型古朴夸张,色彩新鲜艳丽。鲁迅先生对朱仙镇木板年画高度评价和喜爱,他说:“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很好,雕刻的线条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细巧雕琢。这些木刻很朴实,不涂脂粉,人物也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画的独有特色。”开封的非遗传承人任鹤林现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本次展出其日进斗金,传统门神等一系列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的展品。
木版年画:门神,日进斗金
绞胎瓷
焦作,因“焦家作坊”而得名,与陶瓷业的关系甚为密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而修武又是黄帝所封陶正(主管制陶之官职)宁封子之诞生地,是我国陶瓷文化根源所在。唐代的、将仿犀皮漆器工艺特点运用到瓷器制作中而形成的一个独特瓷种 — 绞胎瓷。 绞胎瓷由两种(或多种)不同颜色的瓷泥制胎,形成了不同色彩的纹饰图案,其色彩纹理使瓷质体现有着本质的不同,北方民间亦称之为“透花瓷”。这种本质内外变化如一的特殊制瓷工艺发展到宋代时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焦作非遗传承人柴战柱成功恢复古代烧制技艺的同时填补了当代我国瓷器生产的一项空白。
中华龙